Language EN

  • 头部幻灯片-3
  • 头部幻灯片-2
  • 头部幻灯片-1
联系我们
中展集团北京华港展览有限公司
地 址: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6号展览中心综合服务楼一层
电 话:13611032300/13717644935/18600089701(同微信)
邮 箱:fojiaozhan@163.com
联系人:李女士
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 >> 新闻中心 >> 行业新闻 >>

佛教为“自度度人”而养生

时间:2015-07-31     点击:加载中   【打印此页】  【关闭
“养生”,即通过各种方法保养、调养、补养身体,以求其生存、生长乃至长存。佛教在“养生”的问题上,有模棱两可的特征。其“诸法无我,诸行无常”的基本立场,似乎是有悖于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摄生、养性、保生、寿世等理念的。但是,佛教同时也主张,在自度度人、利益有情的宗旨下,以禅定来调养心念,并以心养身,护持生命。Pk2中国宗教网-中国宗教杂志社Pk2中国宗教网-中国宗教杂志社
身为无常法Pk2中国宗教网-中国宗教杂志社
    佛教认为,身体为世间法,处于永恒变化之中。人们应当于生活修行中“观无常”,不要执著于物质肉身。佛陀在成道之前进行了长达六年的苦行,当今主流佛教倡导严守戒律、少私寡欲的生活方式,都是将对肉身的贪恋视为需要克服的执著。Pk2中国宗教网-中国宗教杂志社
    “我执”是世间诸多烦恼、苦痛生起的重要原因,而“我执”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自己肉身的贪恋。意识将身体执著为“我”,所以倍加珍惜爱护,但实际上身体只是一些基本元素的聚合体而已。将身体等同于“我”的观念是有误的,是应当破除的执著。过度的自我保护、对口腹之欲的耽著、对年华流逝的恐慌,皆源于将肉身执为“我”这一错误的思维模式。因此,佛教中有观身缘起、观身不净、观身无常的修习方法,通过观想身体的结构,观想身体内部污秽之物,观想身体的老病衰败过程来达到减少执著的目的。可见,从消极意义上说,佛教并不认为身体本身值得爱护和珍视。Pk2中国宗教网-中国宗教杂志社
    但是,佛教并不主张完全鄙弃、毁坏身体。佛陀在六年头陀行之后,身体极为虚弱,连坐禅的力气都没有。他意识到苦行并不是求得解脱的正确方法,于是接受牧羊女的馈赠,吃饱了之后精力充足,在菩提树下禅定四十九天,才终于得悟正道。Pk2中国宗教网-中国宗教杂志社
    寂天论师在《入行论》中将心念与身体的关系比喻为主仆关系,“若仆不堪使,主不与衣食;养身而它去,为何善养护。既酬彼薪资,当令办吾利;无益则于彼,一切不应与。”心念是主人,而肉身是奴仆,如同主人赋予薪资来差使奴仆,心念以衣食养护肉身,也是为了使肉身得到足够的给养后,能够服务于心念的要求,为心念所用。Pk2中国宗教网-中国宗教杂志社
Pk2中国宗教网-中国宗教杂志社
“自度”需养生Pk2中国宗教网-中国宗教杂志社
    从“自度”的方面来说,六道轮回中,只有人道最适合聆听佛音,修炼正法,求觉悟解脱。从智慧修行的角度来看,六道中的其他道,均非善处。“若不得人身,徒恶乏善行……既未行诸善,复集众恶业;纵历一亿劫,不闻善趣名。”(《入行论》) Pk2中国宗教网-中国宗教杂志社
    因此,佛经中处处强调人身难得,如《涅槃经》言“人身难得,如优昙花”;《品梵网经》讲“一失人身,万劫不复”。正因为生而为人是极为难得的,所以“故应惜此身,独为修诸善”。Pk2中国宗教网-中国宗教杂志社
    从养生理念上来说,佛教倡导以心养身,认为人的色身由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元素组成,而四大元素对应于人的心念变化,心念平衡有助于四大元素平衡,四大元素平衡,才能身心健康。从修行方法上来说,佛教倡导安般念修行法,有持久而影响深远的禅定传统;从生活方式上来说,佛教的基本戒律主张“不饮酒”“不邪淫”,因为过度纵欲会使人头脑昏沉,身心败坏;佛教反对修行者沉溺于睡眠,理由是可能会导致“身体沉重;肤皮不净;皮肉粗涩;诸大秽浊;威德薄少;饮食不消;体生创疱;多有懈怠”。(《 发觉净心经 》)佛教倡导修行者按时吃饭洗浴,以保证身体“四大无病”“身体常香”“肌体润泽”“口齿香好”。 (《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》)Pk2中国宗教网-中国宗教杂志社
    佛教强调,在人生的短短几十年里,应当养护身体,听闻正法,勤修善业。所谓的“修善”,佛教中分为“修福”和“修德”两个方面,“修福”是通过利益他人的善行来获得好的福报,而“修德”则是通过听佛法、修戒定慧之学来求取真正的解脱。不管是修福还是修德,其目的都是为了“自度”,也即珍视自己的生命,完成精神的成长。Pk2中国宗教网-中国宗教杂志社
Pk2中国宗教网-中国宗教杂志社
  养生为“度他”Pk2中国宗教网-中国宗教杂志社
    “自度”之外,佛教更高一层的追求是“度他”。佛教的菩萨道精神是“度他”思想的终极体现,即主张圣者在证得空智之后,不取涅槃,而是继续滞留在世间,以帮助其他有情众生认识佛法,离苦得乐。菩萨道所包含的持戒、布施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六种法门,均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作为基础,如同渡人过河必须要有船只相助:“念身如舟楫,唯充去来依;为办有情利,修成如意身。”(《入行论》)Pk2中国宗教网-中国宗教杂志社
    在佛教的价值观中,身体的价值、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能享受娱乐,而在于这是一个理与欲并存的过程,有向下堕落的可能,更有成长觉悟的可能。“养生”就是要遏制人向下沉沦的倾向,而护持其向上提升的趋势,以使生命成长,从而有力量造福有情。佛教之养生,其根本初衷是对于众生的慈悲。寂天论师甚至在《入行论》中非常极端地表达“贪身唯一因,为护狐鹫食”——贪恋身体的唯一理由,是这肉身可以作为狐狸、秃鹫等的食物,能缓解他们的饥饿之苦。“养生”并不只是为了“生”本身,而在于“生”才能有所作为,“生”才能服务世间、利益有情。
(文章来源于网络。)

版权所有:中国(北京)国际佛事用品博览会组委会
网站建设技术支持:ACC网络
电 话:13611032300/13717644935/18600089701(同微信) 邮 件:fojiaozhan@163.com